党建工作

从“红船精神”到“西迁精神”:伟大精神凝聚磅礴力量

作者: 张迈曾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8-10-08 15:51:18 点击数:

原标题:从“红船精神”到“西迁精神”:伟大精神凝聚磅礴力量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线已经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正乘风破浪,高歌前行。要使这艘巨轮行稳致远,驶向辉煌,就迫切需要崇高的精神掌舵领航,举旗定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无不与之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铸就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作为交大西迁人爱国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西迁精神”与“红船精神”一脉相承,是党的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1、首创精神:增强改革创新的巨大勇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从此,中国共产党引领革命的航船,劈波斩浪,开天辟地,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一次又ー次地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反对外国的侵略和反动阶级的统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有识之士提出过不同的救国方案,并为此进行过各种努力。无论是地主阶级的“洋务梦”、农民阶级的“天国梦”,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梦”,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共和梦”,都接连梦碎,无法实现。中国共产党正是顺应求民族独立、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勇立社会历史发展的潮头,在南湖红船上宣告成立,从此使中国革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交通大学西迁,是学校在创建60年之后,面向共和国未来的一次伟大长征,表现出艰苦创业的坚强意志,彰显了开拓进取的崇高风范。1956年,一批朝气蓬勃的交大人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义无反顾地奔向大西北,积极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成为黄土地的拓荒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并迅速缔造了办学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62年来,交大人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瞄准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创造了290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33项获国家“三大奖”,为推动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他们又开启了西迁后的再次创业——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正在大西北创造未来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创新实体,打造一个最具典范的“校区、园区、社区”三位一体的“智慧学镇”,成为引领社会发展源源不竭的创新源泉。

今天,面对国内外高校的激烈竞争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和科研道路上的重重关隘,我们仍然要保持这首创精神,继续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儿,拿出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拼劲儿,夺取新征程上的更大胜利。一是要深化学校综合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党委领导、董事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实现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科研体制机制等关键环节的突破,加快构建充满活力、高效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制度体系。二是贯彻“创新”理念,增强发展动力,把创新摆在谋划和推动学校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创新发展理念落实到一流大学建设全过程,不断推进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学校新的发展动能,实现以质量提升与内涵发展为核心的战略目标。三是在世界大学发展格局中把握好自身发展特殊规律,努力探索一流大学新形态、塑造立德树人新构架、构筑科教融合新高地、创新国际合作新模式、打造一流学科新格局,从而真正抢占未来高等教育竞争的制高点。

2、奋斗精神:扛起教育强国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扬起红船的风帆,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矢志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西迁精神”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艰苦环境下形成的,经过岁月的冲刷、洗涤,不仅没有褪色,反而历久弥新,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源于“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坚定理想,源于“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的崇高信念,源于“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的执着追求。62年来,在这种理想信念的指引下,交大人始终将牢牢扎根祖国西部大地,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培养优秀人才作为崇高使命,不断续写勇攀高峰、勇挑重担的新辉煌。西安交通大学自1959年正式定名以来,已累计培养毕业生25万余名,其中留在西部地区建功立业的员工超过40%,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交大人更是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吸引了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所高校参与,共同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高校和学术机构间在教育、科技、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及欧亚地区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如今,交大人满怀在祖国西部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坚定信念,正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豪情,开拓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需要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和必胜的信念,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要求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懈奋斗,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新业绩。一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发展力量。二是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以“夯实数理基础、强化实践创新、加强国际联培、拓展综合素质”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任务,培养一批信念执着、品德高尚、素质一流、创新力强的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三是坚持“三个面向”,以建设创新港为契机,深化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改革,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3、奉献精神:激扬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载着红船的意愿,以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红船精神”昭示我们,党和人民的关系就好比舟和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党执政兴国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最根本的执政理念。97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肩负为人民谋利益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依水行舟,把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贯穿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

20世纪50年代,胸怀爱国大志的一群人从繁华的大上海迁至古城西安,披荆斩棘、辛勤跋涉,用生命和汗水在一片麦田上建起一所著名大学,向世人昭示:一所大学所肩负的使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血脉相连。交大西迁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并得以成功,是因为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内心深处,始终将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奉献青春年华作为毕生的价值追求。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对国家、民族的挚爱之心以及为此奋发图强、矢志奉献的高尚情操,正是举校西迁的根本动力所在。如今,老一辈知识分子奉献报国的使命担当,已成为交大人融入血脉中的家国情怀。周惠久、谢友柏、汪应洛、屈梁生、卢秉恒、蒋庄德,西安交大机械学科“一门六院士”成为中国知识界的美谈。他们创造着前沿的科技,也培养着追求真理、甘于奉献的人才,这正体现了胸怀大局、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今天,面对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我们更需要激发知识分子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家国情怀,积极引导新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自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始终坚守正道、追求真理,主动扛起奉献报国的责任担当,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一是强化立德树人导向,激励引导广大教职员工以西迁前辈为榜样,积极投身于教育工作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努力成为员工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二是坚持“四个服务”办学方向,营造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学习氛围和“思想活跃、学习活跃、生活活跃”的校园氛围,培养员工崇德尚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奉献报国的使命意识与家国情怀。三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指导,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牢牢树立人才优先意识,进一步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全校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做到人才战略优先布局、人才资源优先配给、人才发展优先保障,并为人才发展搭建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为人才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形成人才优先发展、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作者:张迈曾,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808/c40531-30215464.html